会议专题

职业性化学源性猝死标准制订及临床诊治的进展

职业性化学源性猝死是指在职业活动中,由于化学物的毒作用、进入化学物所造成的缺氧环境,在急性化学物中毒病程中或者病情已基本稳定后,突然发生的心跳和呼吸骤停。在急性化学物中毒病程中或者病情已基本稳定后,突然发生的心跳和呼吸骤停。2002年6月1日我国《职业性急性化学源性碎死诊断标准(GBZ 78-2002)》正式颁布实施,对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化学源性碎死早期诊断的正确率及抢救成功率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人们接触化学物的品种和机会日益增多;同时医学领域发展迅猛,在碎死的诊断及救治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飞跃:推出了国际2005 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和中华医学会关于心肺脑复苏术指导原则,对指导化学源性碎死的救治有很大的裨益。2007年卫生部卫生政策法规司委托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黑龙江省第二医院负责对该标准进行修订,并由上述两家医院以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等单位的领导或专家协商成立课题组,开展该标准的修订研制工作。

职业性化学源性猝死 诊断标准 救治技术 心肺脑复苏术 临床应用

张雪涛 胡英华 杨水莲 邹和建 黄汉林 冯克玉 倪为民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职业病科,上海 200090 黑龙江省第二医院职业病科,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150019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职业病科,上海 200040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广东省 广州市 510300

国内会议

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职业病学术交流大会

厦门

中文

200-204

2009-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