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海西期构造运动
海西(Hercynian)或者华力西(Variscan)造山作用一词来自欧洲,是晚古生代泥盆纪至二叠纪造山运动的总称。近东西向展布的海西造山带主要位于爱尔兰、英格兰、西班牙、法国、德国,至捷克一带。这条巨型的晚古生代造山带是欧洲Hunic地块和冈瓦纳地块碰撞的结果,主碰撞发生在石炭纪,大规模的地壳褶皱、缩短和抬升作用形成了“老红色砂岩大陆”和欧洲广泛分布的石炭纪含煤盆地。海西造山作用前半期期(泥盆纪和石炭纪早期)主要发生在欧洲Hunic地块北侧,亚洲地块群周围均为被动边缘。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晚石炭世至二叠纪),古特提斯洋和亚洲洋强烈向北的俯冲造山占统治,对亚洲和哈萨克地块影响巨大,形成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天山、蒙古、长白-兴安岭褶皱带。海西造山作用在中国的分布和效应历来未得到详细研究、并有争论。笔者认为,青藏高原及周缘海西期造山作用没有明显的证据,但发生在特提斯西段和青藏高原北部的亚洲洋闭合形成的海西造山作用,对本区有一定影响。虽然未形成海西造山带但晚古生代,特别是二叠纪的缓慢隆升、海退作用,在石炭纪,特别是二叠纪末期部分地区形成大片陆地。海西运动在对青藏高原及周边的影响特点是整体抬升,晚期上升成陆,成为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基底,但缺乏大规模褶皱和岩浆活动。尽管如此,海西运动对本区的影响仍是不可忽视的,现对此进行了讨论。
青藏高原 海西运动 岩浆作用 成矿作用
耿全如 彭智敏
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 610082
国内会议
青岛
中文
49-50
2009-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