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吊模型中大鼠的前肢承重分布
由于空间试验的局限性,地面实验对于了解空间飞行时的生理病理变化则变得十分重要。由NASA设计的大鼠尾吊模型作为模拟失重和废用性模型已被科学界所接受,并广泛用于研究空失重条件下某些生理系统的变化。 大多数研究中所使用的尾吊模型角度都是30°,这一角度由Hargens等人研究提出。他们发现尾吊角度决定了大鼠前肢的承重量,当尾吊大鼠躯干与地面呈30°角度时,其前肢承受体重的50%。当角度增加,则前肢承重减少。30°能够被公认为是较合适的尾吊角度,是因为其使大鼠腰椎不再承重而颈椎不受影响,从而可以导致头部血液回流。然而如果考虑大鼠不同姿态下所受载荷时,这一角度似乎并不合适。当正常大鼠前肢承重时,至少具有两种基本姿态。一种是站立或行走状态。
尾吊模型 前肢承重 模拟失重 生理病理
孙联文 杨肖 谢添 樊瑜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北京 100191
国内会议
大连
中文
265
2009-08-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