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大肠病变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绝大部分大肠息肉、早期大肠癌和黏膜下肿瘤可以实行肠镜下的切除,而不再需要传统的剖腹手术。内镜治疗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EMR有多种手术方式,如透明帽吸引法(EMR-C),内镜圈套法(EMR-L)等。对于大肠较大的平坦病变,EMR治疗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其结果是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肿瘤局部残留和复发的几率也大为增加。1996年日本学者首创使用顶端带有绝缘陶瓷圆球的电刀(IT刀)对>2cm的消化道早期癌进行黏膜下剥离1次性切除成功,并逐步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使得更多的消化道病变能够1次性的在内镜下大块完整切除。目前在日本,绝大多数条件具备的医院已普遍开展ESD,而国内仅极少数医疗单位才刚刚开始ESD治疗工作。本文介绍了ESD手术适应征、禁忌症及手术方法,简述了ESD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大肠病变 消化内镜 黏膜下剥离术 手术并发症 手术适应征

姚礼庆 周平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

国内会议

2008中国结直肠肛门外科学术会议

北京

中文

211-216

2008-10-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