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变化与临床指征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增高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l)的关系。 方法:根据Child-Pugh分级把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86例患者(男性70例,女16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51岁)分为三组,A级26例,B级30例,C级30例。对每例样本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组织纤溶液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imer)。 结果:46例具有正常纤溶活性(FDP<5ug/ml;D-dimer<0.5ug/m1)的病例,其中A级26例,B级12例,C级8例,t-PA抗原随病情严重程度而显著性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PAl活性在三组结果近似(P>0.05)。另外,通过比较高纤溶活性和正常纤溶活性(B级和C级)t-Pa/PAl变化。我们注意到t-PA在纤溶活性高的患者略高于正常纤溶患者,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PAI在两组间结果近似,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t-PA随病情加重而显著性升高,PAI随病情加重变化不大; t-PA/PAI失平衡不是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升高的主要因素。
肝硬化 纤溶活性 临床诊断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张立文 魏玉香 丛玉隆 王宝海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临检科,北京,100853 吉林省临江市医院检验科
国内会议
承德
中文
397-401
2006-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