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胶质瘤患者血管生成拟态(vaseulogenic mimicry,VM)存在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6年7月手术治疗的109例脑星形胶质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HE染色、CD34租PAS双重染色,观察胶质瘤是否存在VM,并作相关参数的单因素分析、Kaplan-Meier生存比较。 结果:在109例脑星形胶质细胞肿瘤患者中13例(11.9%)肿瘤标本中发现VM,VM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等无相关性,但是与WHO组织学分级相关:WHO I级VM阳性率为0(0/5),WHO Ⅱ级VM阳性率为5.5%(2/36),WHO Ⅲ级VM阳性率为7.3%(3/41),Ⅳ级VM阳性率为29.6%(8/27)。组织学级别之间的阳性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有VM组和无VM组患者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 结论:胶质瘤中存在VM,VM与胶质瘤的级别相关,VM阳性患者具有较差的预后。

星形细胞瘤 血管生成拟态 手术治疗 组织学分级 临床预后

刘晓梅 陈忠平 张清平 陈芙蓉 牟永告 张湘衡 赛克 魏大年 陈建良 吴秋良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神经肿瘤科 广东 广州 510060

国内会议

2009广东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暨广州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

广东江门

中文

57-62

2009-11-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