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冠心病炎性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白介素石(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变化,以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8例,ACS患者行PCI术且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40mg/d、10mg/d和未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另选24例CAG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不同时相血清PAPP-A、TNF-α、IL-6水平。结果:ACS患者血清PAPP-A、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之间血清PAPP-A、TNF-α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CI术后4小时和术后1天血清PAPP-A、TNF-α、IL-6水平与术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他汀类药物干预后术后4小时与术后1天血清PAPP-A、TNF-α、IL-6水平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7天的血清PAPP-A、TNF-α、IL-6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PAPP-A、TNF-α与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有关。2、CHD血清PAPP-A、TNF-α表达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相关,具有独立预测意义;两者血清中表达水平呈正相关。3、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降低ACS患者PCI术后PAPP-A、IL-6、TNF-α的表达水平,并一定程度上呈剂量依赖。

冠心病 炎性细胞因子 阿托伐他汀 血清水平 干预作用

史文举 浦奎 赵琳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4医院,天津,300142

国内会议

2009年第五届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

天津

中文

231-235

2009-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