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缺血预适应对兔顿抑心肌的保护作用

顿抑心肌(Stunned Myocardtum)广泛存在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的发展过程中,如:不稳定心绞痛、早期再灌注的AMI、心脏手术、心脏移植以及运动诱发的心绞痛和PTCA术后。1982年Braunwald提出了顿抑心肌的概念:心肌短暂缺血后恢复灌流,由于缺血的时间短、程度轻未造成心肌坏死,但所引起的心肌结构,代谢和功能的改变却需要数小时、数日甚至数周才能恢复,这种心肌的病理生理状态称顿抑心肌。对于濒临死亡的缺血心肌来说,冠状动脉早期再通是挽救缺血心肌的必需条件,但是,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提示,缺血再灌注可引起大量的心肌酶释放,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心肌收缩功能的损害,故导致顿抑心肌的发生。近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较为理想的方法来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利用物干预防治再灌注损伤;第二是激活人体自身保护机制。1986年,MurryL,在犬的在体实验中,首次提出了缺血预适应(IPC)的概念,即反复短暂的缺血发作可使心脏保护现象在其它种属动物(鼠、兔、猪)中也得到证实。本文复制了清醒兔左冠状动脉IP模型,拟观察IP对兔顿抑心肌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病生机制。

缺血预适应 顿抑心肌 心血管疾病 心绞痛 动物模型 缺血再灌注损伤 冠状动脉

张宝红

包头市第四医院心内科,014030

国内会议

全国内科急危重病医学学术交流会

安徽屯溪

中文

30-33

2009-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