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钒电池电解液的伏安特性研究

液流电池概念最早是由Thaller于1975年提出的。所谓“液流电池”是指-----以液态物质为电活性物质,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电解液流过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电池。1985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 Maria Kazacos等利用钒元素的变价特性,同时作为阴阳极的储能物质,开发出了的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由于钒电池中电解液是循环流动的,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电池的浓差极化。而且V(Ⅱ)/V(Ⅲ)和 V((Ⅳ)/V(Ⅴ)的氧化还原过程在电化学上是准可逆的,较容易进行。所以,钒电池有很高的能量转化效率.在风电、太阳能的储存,及电网调峰方面有着非常光明的前景。笔者将V2O5溶于3M的硫酸溶液中得到 0.2M、0.4M、0.6M(V5+)溶液。用电化学法研究了钒离子浓度、扫描速度、电极材料及其活化处理方法,对电解液的伏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氧化处理的石墨电极上,峰电位随着扫速的增加而增大。经过氧化处理的石墨电极峰电位随扫速变化的趋势变小,氧化峰与还原峰形基本对称,与未氧化的石墨电极相比表现出更好的可逆性。经过电化学氧化处理的玻碳电极其活性大于未处理的玻碳电极。

钒电池 电解液 伏安特性 液流电池 电极材料 电化学氧化处理

冯建松 褚有群 马淳安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杭州,310032

国内会议

2009年第十五次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

长春

中文

1-2

2009-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