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氟尿嘧啶-1-基-乙酰基)氨基-1,5-戊二酸二甲酯手性分子与G-四链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5-氟尿嘧啶(5-FU)是40多年来临床治疗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首选抗代谢化疗药物,但由于其对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较低选择性,5-氟尿嘧啶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严重损伤正常细胞,这给临床应用带来严重问题。为克服临床应用时的毒副作用,提高药效,将5-氟尿嘧啶(5-FU)进行靶向恶性肿瘤的药物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最近人们发现染色体端粒末端以及一些重要的肿瘤基因转录和启动调节区富含鸟嘌呤碱基重复序列DNA,这种DNA在一些促进或稳定G-四螺旋因子的存在下,通过G G互联作用形成具有不同分子特性和螺旋取向的平行四链、二聚发夹和单聚折叠型的G-四螺旋高级结构。G-四螺旋的形成不仅能抑制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破坏以RNA序列为模板合成端粒DNA,进而抑制癌细胞的无限增殖,而且还能抑制某些肿瘤基因的表达。靶向G-四螺旋DNA的药物治疗不但可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和癌细胞的耐药性,而且可大大抑制肿瘤的复发,G-四螺旋DNA已成为目前很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新靶点。为此,本文采用固定在金电极表面的G-四链DNA分子为靶点,以Fe(CN)63-/4-为电活性指示剂,运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5-氟尿嘧啶短肽衍生物(R)/(S)-2-(5-氟尿嘧啶-1-基-乙酰基)氨基-1,5-戊二酸二甲酯(简称为(R)-5FUGlu和(S)-5FUGlu)与G-四DNA的相互识别作用。
抗代谢化疗药物 药物设计 肿瘤治疗 循环伏安法 电活性指示剂 5-氟尿嘧啶 金电极
张克军 孟晨鹏 陈锡安 蔡晓庆 缪谦 王舜
温州大学纳米材料与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温州,325027
国内会议
长春
中文
1-1
2009-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