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培养条件下土壤腐殖质在黑土团聚体中的分布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采用团聚体物理分组和腐殖质化学分组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黑土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胡敏酸的含量和贮量,探讨不同粒径团聚体及其腐殖质组分对土壤固碳和肥力的贡献份额。研究结果表明:未添加玉米秸秆的黑土,0.25-0.053mm微团聚体含量最多,>2mm大团聚体最少;土壤有机碳主要分布在>2mm大团聚体中,胡敏酸含量在各粒级团聚体间分布没有显著差异;2-0.25mm和0.25-0.053mm团聚体中土壤有机碳贮量、胡敏酸碳贮量最高。黑土添加玉米秸秆后,>2mm大团聚体成为优势粒级,全土和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均高于对照,土壤有机碳主要分布在>2mm、2-0.25mm和<0.053mm粒级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有机物料的分解,培养360d 时,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顺序依次为:>2mm>2-0.25mm>0.25-0.053mm> <0.053mm;胡敏酸含量在各粒级间差异不显著;各级团聚体有机碳贮量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加,>2mm 大团聚体中胡敏酸碳贮量最高。可提取腐殖物质中胡敏酸的相对比例(PQ)表明2-0.25mm 和<0.053mm团聚体更有利于胡敏酸的形成。黑土添加玉米秸秆360d后,在土壤未受扰动的室内培养条件下,>2mm大团聚体固碳能力高于其它粒级。

黑土团聚体 土壤分布 有机碳 腐殖质 固碳能力

关松 窦森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长春 130118

国内会议

2009土壤资源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安全学术研讨会

广州

中文

105-113

2009-11-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