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厚油层内高渗带研究的新思路
以乾安油田白垩系下统青山口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为例,通过3个层次的研究,将高渗带的识别和表征有机结合,预测其空间分布规律。第一层次:通过层次界面与结构要素分析,解剖储层内部建筑结构;第二层次:针对工区低渗透储层渗流特点确定评价参数,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实现高渗带的单井定量识别;第三层次:通过随机建模方法建立起储层结构模型,以此为约束,进行储层参数模拟,最后根据工区内高渗带的定量识别结果,通过渗透率指标截取,建立起研究区高渗带的空间分布模型。对处于高含水开发期的低渗透油藏,可以为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对处于投产前的低渗透油藏,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奠定基础。
低渗透厚油层 高渗带 结构要素 空间分布模型
刘卫 林承焰 杨思玉 谢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山东 东营 25706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国内会议
大庆
中文
1-14
2009-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