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氨基酸螯合铜营养研究进展及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早在1955年,英国学者Barber等报道,饲粮中添加250mg/kg来源于硫酸铜形式的铜源,可加快仔猪的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此后,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均证实了高铜的促生长作用。作为第一代微量元素添加剂,无机铜存在添加量大、吸收利用率低,与其他营养素之间存在拮抗等问题,因此由其引起的动物中毒、畜产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继第一代无机盐和第二代简单的有机酸盐之后,氨基酸螯合物作为第三代饲料添加剂,在20世纪70年代最先由美国的爱必旺(ALBION)实验室以动植物蛋白和铁元素为原料合成了蛋白铁(Ironproteinate)复合物,由此开始了氦基酸螯合物在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该项目的研究,并在80年代末由东北农业大学滕冰等在实验室合成并制备了高纯度蛋氨酸螯合锌(Ⅱ),并通过红外分析证实其结构为螯合物。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生产氨基酸螯合物的企业,且产品已应用于生产实践。

氨基酸螯合铜 饲料添加剂 动物营养 蛋氨酸螯合锌 畜禽生产

李江涛 陈宝江 于会民 许晴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保定,071001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100081

国内会议

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饲料经济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交流大会

北京

中文

126-129

2009-12-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