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针挑与牵旋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影响及机理研究

目的:通过大样本的随机平行对照,比较针挑合牵旋手法与单纯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CSA)椎基底动脉血液流变量、血管舒缩弹性、血液粘度改变及其作用机理探讨。 方法:将198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针挑+牵旋手法)101例与对照组(单纯手法)97例进行治疗,经即时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 TCD)检测左右双侧椎动脉(vertebral arteries 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ies BA)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blood velocity Vpeak)、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bloodvelocity Vmin)、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 PI)、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 RI)值检测,及治疗组治疗前后全血表观枯度和血浆粘度值检测,并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和统计学处理。 结果:治疗组双侧VA、BA的Vpeak、Vmin值经治疗后明显加快,接近或已经恢复至正常值范围,而VA、BA的PI及RI值有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全血表观粘度和血浆粘度值有明显改善。 结论:针挑与牵旋手法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及颈椎病血流量缺少、血管舒缩弹性,增加脑部血供,降低血流粘稠度。达到标本兼治、调整内外、左右平衡的目的。

针挑 牵旋手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 经颅多普勒超声 椎基底动脉 血液流变量

陈栋 钟键 洪衍波 陈大典 邓列华 蔡明雪 章岳娟 林秀华 郑富仕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国内会议

2009年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

广州

中文

145-150

2009-11-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