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美国学术评价的新定量指标——h指数
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成就最基本的方法是同行评议,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日常工作中就经常遇到劳民伤财的“评成果”:费时、费事、费力,且评价结论与具体评价人的水平有关,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和行政因素干扰,外行也不容易理解,等等。对此人们一直在试图找一种简明而客观的定量评价方法。因而上世纪80年代SCI论文数作为一种评价体系引入中国时颇受重视与欢迎,许多人认为它比原先的人力“评成果”客观、有效率,鼓励发表SCI论文也有助于国际交流。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强调“SCI论文”的初衷有其十分积极的一面,但后来有的地方和单位把事情做过了头,将这种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化地滥用,把SCI论文数作为获得学位、评职称、评院士、申请科研基金、评价学校学术成绩的一项最重要的指标,有的学校规定博士生在学期间需发表3篇SCI论文方可毕业,据说中科院xxxx所就曾取消“评成果”的作法,规定发表一篇SCI论文奖励5000元,以致国内有些人挖空心思地增加自己的SCI论文数,或一稿多发,或将一篇论文拆成几篇发表,或专门找一些被SCI收录、但是发表门槛很低的期刊投稿。这时SCI论文数指标已经变味到有点“逼良为娼”了。像一些前辈科学家指出的,这样的评价标准在鼓励科研、竞争的同时也容易造成研究工作不扎实,急功近利。本文介绍了SCI的影响因子,提出期刊的影响因子不等同于其论文的影响因子,并就总体衡量与h指数进行了简述。
美国 学术评价 定量指标 评价标准 h指数
张小萍 魏一生
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所
国内会议
昆明
中文
1-2
2009-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