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20世纪80年代,法国医生Deramand和Galiber首先运用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治疗椎体血管瘤,此后这一技术被广泛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及肿瘤等所致的椎体压缩骨折和骨质破坏,开创了椎体压缩骨折微创治疗的新纪元。1994年美国Wong和Reiley等设计了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Balloon kyphoplasty),1998年美国FDA批准运用于临床。从广义角度来说,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仍属于椎体成形术,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椎体成形术。椎体成形术尽管有较好的止痛效果,但是它没有椎体扩张复位作用,且骨水泥是在较高的压力下注入椎体,渗漏率高,可导致肺动脉栓塞使患者死亡。而椎体后凸成形术不仅能迅速缓解患者疼痛,同时又能使骨折椎体复位,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并且球囊扩张可使椎体内产生一空腔,使骨水泥在较低压力下注入椎体,骨水泥渗漏率明显减少,取得了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文探讨了椎体成形术手术适应证、禁忌证,以及临床应用。
椎体成形术 临床应用 椎体高度 手术适应证 手术禁忌证
杨惠林 王根林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国内会议
第五届全国解剖与临床(骨科专题)学术研讨会暨人工关节高级论坛
黄山
中文
143-145
2009-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