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臀肌挛缩症的步态特征生物力学分析

目的:为临床治疗与康复实施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臀肌挛缩患者和正常人常速及快速行走时的步态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结果:1、常速行走时臀肌挛缩患者的步态周期与正常人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快速行走时患者的步态周期小于正常人;常速和快速行走时患者的步频小于正常人,且预摆动期所占比例大于正常人。2、患者在常速行走时髋关节摆动相最大屈曲角度(150.50±6.10)与正常人(143.97±2.91)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快速行走时的髋关节摆动相最大屈曲角度(149.72±5.95)大于正常人(137.02±1.17);常速及快速行走时臀肌挛缩患者髋关节向严重侧与向非严重侧的旋转角度差均大于正常人;快走时臀肌挛缩患者的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32.60±6.88)大于正常人(31.46±3.08)。3、臀肌挛缩患者在常速行走时重心晃动(0.036±0.020)与正常人(0.029±0.003)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1、臀肌挛缩患者行走时步频小于正常人,下肢双支撑时间所占比例大于正常人。2、患者行走时髋关节过度后伸,髋关节屈曲受限,向左右两侧旋转不对称。3、患者行走时膝外展,下肢蹬离地面时,踝关节过度跖屈,表现为”脚尖拖地”现象;行走速度增加时,患者支撑期膝关节屈曲角度大于正常人。4、患者行走时重心晃动严重,髋、膝、踝运动不协调。

臀肌挛缩症 步态分析 臀肌松解术 下肢运动链 生物力学

叶斌

上海市黄浦区老年医院骨科

国内会议

第五届全国解剖与临床(骨科专题)学术研讨会暨人工关节高级论坛

黄山

中文

287-290

2009-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