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力显微镜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自1665年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光学显微镜出现,人类开始了用显微镜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光学显微镜最大可放大到1000倍,观察对象到达细胞水平。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电子显微镜问世,最大可放大到100万倍,观察对象为细胞器水平。1986年Binning和Rohrer因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原子力显微镜,STM和AFM均是扫描探针显微镜家族的成员,放大倍数高达10亿倍,可直接观察物质的分子和原子结构。本文主要综述AFM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原子力显微镜 病理诊断 扫描探针
纪星涉 单云官
武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天津 300162
国内会议
第五届全国解剖与临床(骨科专题)学术研讨会暨人工关节高级论坛
黄山
中文
322-324
2009-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