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疗法与心理干预
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科学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作用也相应地得到重视。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心合一),并且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全部活动。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很多种疾病都能找到其致病的心理因素。所谓心理因素,系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冲突、紧张、不良习惯和人格特征等。针刀的治疗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心身调节过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对一个生理解剖部位的微创松解治疗。正确的针刀理论、治疗过程中的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以及术中对患者的生理心理产生的重度物理刺激、治疗后的心理干预等等直接影响针刀临床疗效。针刀的基本理论在朱汉章教授发明针刀后与众多针刀同仁经30多年的共同努力在生理病理层面上已逐步完善并不断发展,本文不再叙述,只与各位同仁讨论针刀与心理、心理和生理病理的相互关系、心理干预对针刀临床疗效产生的影响。
针刀疗法 心理干预 临床疗效 微创松解术
黄贵伟
成都市金牛区茶店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成都 610081
国内会议
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微创针刀学术研讨会
武汉
中文
57-59
2009-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