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雷帕霉素对1型糖尿病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多次注射诱导小鼠1型糖尿病(T1DM)模型,研究雷帕霉素对T1DM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C57BL/6小鼠按40mg/Kg腹腔注射STZ,连续5天,1周后诱导成T1DM模型鼠,将正常小鼠和T1DM模型鼠按2mg/Kg腹腔注射RAPA,连续两周。监测小鼠血糖,体重、进食量和饮水量的变化;常规病理切片检测RAPA对胰岛炎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胰腺、肾脏、脾和胸腺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LC3、Beelin1、Caspase-3蛋白在以上脏器中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测定RAPA对小鼠脾脏Th1/Th2分群和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结果:RAPA对正常小鼠一般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影响,而对T1DM小鼠则可使其血糖升高、体重下降、采食和饮水量增加(P<0.05),并加重其胰岛炎程度;正常小鼠注射RAPA前后胰腺、肾脏、脾和胸腺的超微结构无明显变化,而T1DM组小鼠和T1DM注射RAPA组小鼠变化显著,除见到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胞质空泡样变,染色质边集、细胞核固缩等凋亡改变以外,注射RAPA后,T1DM小鼠胰腺腺泡细胞、肾曲小管上皮细胞、淋巴细胞等还可见到典型的细胞自噬现象,部分细胞表现为自噬和凋亡双重变化,胰腺超微结构的破坏尤为严重:RAPA可明显增加T1DM小鼠LC3、Beclin1、Caspase-3蛋白的表达量;对正常和T1DM小鼠RAPA均可明显使小鼠脾Th1细胞减少,Th2细胞增多,并上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 结论:RAPA对T1DM具有双向作用,既可通过调控Th1/Th2之间的动态平衡和CD4+CD25+Treg的数量诱导免疫耐受,并引起效应性T细胞的自噬和凋亡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又可通过自噬直接破坏胰岛和其他重要结构,加重T1DM代谢紊乱和并发症,在实际应用时须综合权衡其作用。

Ⅰ型糖尿病 雷帕霉素 细胞自噬 免疫抑制 分子机制

周正宇 李新寅 薛智谋 童建

苏州大学 实验动物中心 苏州大学 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

国内会议

实验动物与药理学、毒理学研究学术交流会

合肥

中文

41-47

2009-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