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消渴病脾虚湿盛证的临床体会

消渴的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精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肥美为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临床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多尿、形体消瘦。消渴病的病机学说很多,多数学者的共识是“阴虚燥热”,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发现,某院消渴患者以脾虚湿盛证型居多。收集自2009年2月1日至2009年5月lO日在消渴病专科住院的患者共198人,发现脾虚湿盛患者为84例,占所有证型的42.2%,而其余57.8%则分别为肺肾阴虚、胃火炽盛及湿瘀互结三种证型;84例脾虚湿盛患者的主诉和刻下症状,多表现为口干、喜饮、倦怠乏力、肢体困乏为主,或伴有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综观84例脾虚湿盛病例的中医治则均以健脾利湿为法,用药多以苍白术、猪茯苓、厚朴、佩兰、生薏米、泽泻等为主,选取三例有代表意义的病例,本文现做一分析。

消渴病 脾虚湿盛证 病例分析 临床治疗

何慧 梁伟娟 徐坦

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内一科

国内会议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国际中医糖尿病学术交流会

北京

中文

108-109

2009-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