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夹脊穴对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夹脊穴对脊髓损伤(SCI)大鼠BBB行为学评分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实验于2008-11/2009-2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制备SD大鼠T10脊髓平面的Allen’s打击损伤模型,打击力度为50 g·cm。50只实验动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A组)、单纯损伤组(B组)、甲强龙(MP)治疗组(C组)、MP+造模6h电针治疗组(D组)、MP+造模2W电针治疗组(E组),10只/组。C、D、E组于损伤后半小时内首次按30mg/kg,随后按5.4mg/kg/h给予MP,每1小时给药一次,连续给23次;B组给予同C组等量的生理盐水,D、E组分别于损伤后6h和2w开始给予电针治疗,持续到第8w。②针刺方法:在T8和T12棘突下缘两侧4mm处取穴,0.25mm×25mm毫针垂直刺入5mm,使针尖触及椎板,采用KWD-808Ⅱ型脉冲电针仪,二组导线分别上下连接针柄,正极在上,负极在下,规律交流脉充电波,给予“疏密波”,疏波频率2 Hz,密波频率100Hz,交替持续时间1.5ms,波宽0.4 ms,强度2mA,持续30min,1次/d。A、B、C组按照D组同样方法固定但不进行针刺治疗。③观察指标:1、2、4、6和8w BBB行为学评分;2、4、6、8 w CSEP:每周一次。结果:5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所有大鼠在术前和A组术后BBB行为学评分和CSEP潜伏期检查结果均正常,组间无显著性差异;SCI大鼠各周BBB评分均小于A组,CSEP潜伏期长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1w时:四组动物运动功能均<7分,差异无显著性;2w时:C、D和E组评分>B组,但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SCI大鼠CSEP潜伏期明显延长,但组问无显著性差异;4w~8w时:各组SCI大鼠中D组评分最多并且潜伏期最短;4w时:评分E、C>B组,潜伏期E、C<B组,差异有显著性,C和E组间无显著性差异;6w时:评分E>C>B组,潜伏期E<C<B组,差异有显著性;8w时:评分E>C、B组,潜伏期E<C、B,差异有显著性,但B和C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夹脊穴对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的有促进作用,先期电针干预的效果好于后期。
脊髓损伤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电针夹脊穴 神经功能
孙忠人 王振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神经生物学实验室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40
国内会议
哈尔滨
中文
281-285
2009-08-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