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型人乳头瘤病毒分布特征及其E6/E7基因多态性分析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16型分布特征,分析其早基因E6/E7的编码区序列的多态性。 方法:通过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了解人乳头瘤病毒16型感染在妇检人群中的分布;通过特异性扩增技术获取人乳头瘤病毒16型早基因E6/E7的编码区序列,克隆测序并对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 结果:通过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宫颈脱落细胞的分型检测结果806例样本获得了HPV16型感染阳性标本36例(4.5%),其中18例(50.0%)宫颈细胞发生高度以上病变;选择其中7例阳性标本(4例低度以下病变,3例高度以上病变或浸润癌)核酸为模板,通过特异性引物均成功扩增出大小约900bp的目的序列;经过克隆并测序,得到早表达基因E6/E7的编码区序列:多态性分析显示7条序列与GenBank参考序列K02718的E6/E7编码区序列一致性大于99%,存在15种碱基置换,其中7种为同义突变,另8种则可引起所编码氨基酸残基的改变。 结论:在17—62年龄妇女中I-IPV16型感染阳性发生率约4.5%,受感染者中半数发生高度以上宫颈病变;多重比对分析得到E6/E7编码区15种碱基置换,E6编码区的D32E、I-185Y和P102L及E7编码区的N29S多次出现。
人乳头瘤病毒16型 早基因E6/E7 编码区序列 基因多态性 分布特征
余南 辜为为 刘红娥 孙洪青 陈晶砺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生物中心实验室,广东,广州,510730
国内会议
景德镇
中文
105-109
2009-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