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随着城市和城镇的开发和建设,现代工业园区及现代交通的扩建与发展,大量的良田耕地被征用,由此而产生大批失地农民,特别是大城市郊区农村显得更加突出。这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户籍仍属农业,但却因无地可种而实际丧失了农民身份,此谓非农;又因其户籍为农业,城市不可能接纳为居民,此谓非城。既非农,又非城,这批人逐渐被边缘化,所以又形同边缘人。失地的农民绝大部分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无专业技术,很难在城镇寻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也不乏少量有一定市场头脑,有一定知识才干,有一技之长的佼佼者利用土地补偿金在市场中闯荡,谋得一条新路,但这样的人毕竟为数不多。大多数人靠着征地的补偿费来支撑着生活。”坐吃山空”,补偿费能维持多久,他们的子女能读书成才当然是皆大欢喜,如不能深造,初、高中毕业回家者何以就业?家庭发生重大事故超过承受能力的,谁来资助?其实还有许多综合性问题不一一列举。本文结合洪山区多年所做的工作及我们的思考,提出浅显的见解,供理论研究和决策参考。

土地开发 失地农民 社会管理 城乡统筹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国内会议

中国老科协第二次服务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研讨会

南昌

中文

202-205

2007-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