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koff譬喻理论之探讨及其实践——以时间如流水、人生如衣、人生如履历表为例
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譬喻(metaphor),蕴合了人对世界的认知概念,实为文化思维的显现。由此Lakoff《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之理论主轴出发,探讨其譬喻的定义、分类与限制。其譬喻须自然而约定俗成的常规特质,不能即时反应时代文化的脉动,局限新思维的发展空间。捋譬喻以结构、方位、实体加以分类,此三类因皆具结构特质而难以截然划分,为其理论尚可斟酌处。就实践层面,本文在前人古典诗文的研究基础上,取材新诗,观察「时间如流水」譬喻思维,由慨叹流逝,至主动把握时间的递嬗之迹。二者,以「人生如衣」,寻索譬喻由新创到成为常规譬喻之可能:以「人生如履历表」之中西譬喻,观察异文化在商业浪潮冲击下,不约而同产生相近的认知概念:履历表只列虚荣表象的栏位,无法填出动人而真实的人生,印证譬喻着实充满了思维的奥妙--不论中外,身为前驱的诗人们,敏锐地创造譬喻,异地而同归地发出时代的先声,所赖以呼应沟通的便是生活中的譬喻,这个思维的载体,提供了人如何理解现实变化的路径。
认知语言学 譬喻理论 古典诗文
邱宝惠
台湾淡江大学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14-140
2007-07-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