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论「儒道会通」的老子学观点:以宋人援引《中庸》为例

自先秦以迄当世,儒道关系常为学术史的重要课题之一,学人们多有企图调和儒道者,亦有严守门户而鸣鼓相攻者。儒道两家,是否当真如此睽隔难通,必须辟之而后已?当检视历代儒者的立论,虽时见对佛老的批判,但无论在原典征引、思维方法建构、所关注的问题等方面,实均有向彼借镜之处。进一步说,儒道的交流可谓学术史上的常态,其影响是持续而互动的。以宋代为例,性理之学大兴,既成当世显学,亦为后人研究宋代思想时关注的焦点。在此学术氛围笼罩下,宋人大量运用儒家经典来解释<老子>,其质与量俱有可观,且试图在<老子>诠释中安顿儒道之间的关系。本文拟以宋代<老子>注疏中对<中庸>的援引为例,探讨何谓「儒道会通」的老子学观点,描绘其风行之盛况,简述其得失,以为老学史与思想流变提供探讨的面向。

老子学 性理之学 儒道会通 中庸

董立民

台湾淡江大学

国内会议

二OO七两岸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276-298

2007-07-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