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下不同入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局麻下经皮后外斜侧入路和椎板间孔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03年6月至2008年10月,我们对57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进行了治疗。其中男32例,女25例;年龄17-79岁,平均42岁。A组,椎间盘突出位置偏外侧,尤其是极外侧突出的患者,应用局麻下经皮后外斜入路进行处理,后正中线旁开10厘米与骶1椎弓根的上缘与髂骨切线的交点为进针点;B组,椎间盘突出为中央型或旁中央型者应用椎板间孔入路,后正中线旁开1厘米,侧位上腰5骶1椎间隙方向进针。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患者手术前后腰椎功能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各组治疗结果、并发症、二次开放手术等结果。 结果:57例患者获得随访,最长5年4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22.4个月。选用后外斜入路22例,椎板间孔入路35例,两组年龄没有明显差异,椎板间孔入路手术时间较短,但两组出血最差别不大,各有1例患者接受二次手术,两种方法各感染1例。后外斜侧入路要考虑到髂棘的高低,突出的部位更靠外侧,术中多数看不到下行神经根,且不出现坐骨神经刺激症状。椎板间孔入路不考虑髂棘的高低,突出部位为中央型和旁中央型,不包括极外侧型的病例,多数患者术中有坐骨神经的刺激症状,摘除椎间盘后,一定能够看到下行的神经根。后外斜侧入路者手术前后平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74.36,13.91(t=11.777,P<0.001),椎板间孔入路则为77.45,12.56(t=15.824,P<0.001),术前和术后两者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478,P=0.643:t=0.379,P=0.712)。按照MacNab末次随访时手术疗效A组优良率为86%。B组优良率为89%。 结论:两种入路各有不同的适应症,手术过程明显不同。但只要选择恰当,均能达到很好地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目的。
腰椎间盘突出 手术入路 微创手术 经皮内窥镜摘除术 临床疗效
张西峰 王征 张雪松 王岩 肖嵩华 刘郑生 刘保卫 张永刚 朱守荣 陆宁 毛克亚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
国内会议
青岛
中文
317-322
2009-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