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国高等地质教育百年变化及其理性思考

1909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在格致科设立地质学门,开创了我国高等地质教育的先河。2009年,是我国高等地质教育百年华诞。100年来,伴随祖国的复兴历程,高等地质教育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留下了几代地质学人开拓的足迹,凝聚了他们用心血和汗水铸就的辉煌。在地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百年中,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前起步探索的四十年;(2)1949-1966年迅速发展的十七年;(3)1966-1976年年遭受破坏的十年;(4)改革开放30多年来恢复发展与改革创新。从中反映了高等地质教育与祖国同行的不同时代特点和发生的巨大变化。本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人才培养、办学格局、管理体制、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对外开放、人才流向7个方面,介绍了百年来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发展变化的特点。第二部分以史为鉴,就新时期新阶段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谈了几点认识和思考。

高等地质教育 地质人才培养 办学格局 管理体制

赵鹏大 胡轩魁

中国地质大学

国内会议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1届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94-100

2009-10-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