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治未病的由来

提起“治未病”,也觉得有点陌生,“治未病”这种说法起源于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代的圣人认为医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治疗已发生的疾病,而是防止疾病的发生;政治家的高明不是体现在治理已形成的乱,而是体现在在未乱之前即加以预防。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史称“药王”,是位极重视治未病的医家,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把擅治未病的医生称为“圣人”、“上工”,他要求医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他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眼,所著《千金要方》中载有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很有实用价值。战国名医扁鹊应该是较早实践“治未病”的医家,虽没有系统地论及此,但从各种零星记载中可窥其一般,与后世孙思邈之“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不谋而合。

治未病 中医学理论 孙思邈 《千金要方》 养生延年

王胜圣

吉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国内会议

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

长春

中文

94

2009-09-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