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1999年和2006年夏季长江口外海低氧区变化的动力分析

大面积低氧区的存在是长江口外海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重要指示。根据2006年和1999年8月在长江口外海的多学科综合海洋调查资料,上述两个时期的长江口外海底部低氧(溶解氧浓度≤2mg·1-1)区的位置有较明显的变化:2006年8月份的北部低氧核心相对1999年同期分布面积增大且有较大程度的北移。资料分析表明2006年与1999年夏季的长江径流量、风场、外海高盐水入侵等方面亦有较明显的差异。利用ROMS数值模式对上述三个因素对长江冲淡水扩展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试验。试验表明风场的年际变化是导致了2006年夏季长江冲淡水较1999年同期显著偏北的主要因素,从而亦有可能是促使2006年夏季的低氧区位置显著偏北的主要动力机制。研究结果支持动力因素会影响缺氧区位置变化的估计,对研究低氧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长江口外海 低氧区 生态环境 长江径流量 高盐水入侵 ROMS数值模式

周锋 黄大吉 宣基亮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力学系,浙江 杭州,310027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 杭州,310012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 杭州,310012

国内会议

中国海洋学会第三届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

杭州

中文

211-219

2008-11-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