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向、刘歆和署名班固撰写《汉书》之关系(省附录目标)
按赵翼《陔余丛考》卷五《班书、颜注皆有所本》说:“葛洪云:家有刘子骏《汉书》百余卷,歆欲撰《汉书》,编录汉事,未得成而亡,故书无宗本,但杂记而已。试以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刘书,其所不取者二万余言而已。王鏊因推论之,谓班书实史才,然其他文如《文选》中所载多不称,何其长于史而短于文?及观葛洪所云,乃知《汉书》全取于歆也。”这段话发人深省,对此应作出认真的回应。纵观中国史学史,任何一部影响深远的史书均非一人一时之作,譬如《后汉书》,除了范晔之外,尚有《八家后汉书》残片流传至今,足证范晔撰写《后汉书》,亦曾渔猎前人,且博采众长;沈约修《宋书》,之所以能在将近一年的时间内告竣,其原因在于,时有何承天、徐爰等人的成果瞻彼在前。故而,若推之以常理,班彪、班固分属西汉末和东汉初的人物,若无凭藉,绝不能凭空杜撰,一部《汉书》,意味着一部《太史公书》再续接武帝身后以至王莽的人和事,而试问何者能拥有《太史公书》及武帝朝之后的史料文献?思考班氏家学渊源及交游,似乎都指向了刘向、刘歆二人,刘氏父子当在其间发挥着关键要的作用,并且印证着赵翼所言,符合事实,绝非虚妄。本文围绕刘、班资料中心的文士集团的考仃,探讨了署名班固《汉书》中的刘向、刘歆的影子及其中重要传主的遴选与刘氏父子的关系。
《汉书》 《太史公书》 中国史学史 古典文献
汪春泓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
国内会议
济南
中文
314-323
2009-03-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