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古文《尚书》辨伪方法异议

今本《尚书》还是继承汉代古文《尚书》在百篇框架内实录58篇的体制而来的,现在还没有充分而确实的理由可以证明今本的古文部分都不是汉代古文本原有的篇章。前人对《尚书》的考辨,注重今古文之别,从传本源流、古籍引文、书篇内容、文辞体格等方面论证今本古文经之伪,在方法上尚欠周密,现有的相关成果也还都不能视为定论。先秦《尚书》的编纂体制原不像通常所设想得那样整齐,各种传本的篇章类型也不一致,以往的辨伪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尚书》流传的复杂性及古代遗文的类型差异,而欲以一种标准统一《尚书》的体制是不现实的.汉代古文《尚书》学的主干是西汉孔安国、胶东庸生、刘歆以至东汉杜林、贾逵、马融、郑玄等人的一系,今本《尚书》当出于这一系后学的编辑整理,仍基本上甄录汉代古文《尚书》旧文而成,传注亦多承马、郑等人的成说,惟总序及传注皆因尊崇本学派宗主而托名于孔安国。

阎若璩 《尚书古文疏证》 《尚书》 辨伪方法

张富祥

国内会议

古籍整理研究与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

济南

中文

355-373

2009-03-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