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过敏性紫癜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和分析过敏性紫癜及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为微生态制剂用于儿童过敏性紫癜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随机选择4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及40例正常儿童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先判定两组儿童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将两组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进行比较,然后将收集到的两组儿童粪便标本提取目标细菌DNA。采用16SrRNA 荧光定量 PCR技术对观察组及对照组粪便标本中的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 结果:过敏性紫癜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正常儿童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性紫癜患儿感染组与正常儿童非感染组比较,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1),而大肠杆菌的数量无显著变化(P﹥ 0.05);过敏性紫癜患儿非感染组与正常儿童非感染组比较,双歧杆菌及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减少(P ﹤0.01);过敏性紫癜患儿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双歧杆菌数量无显著变化(P﹥0.05),而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增加(P﹤0.05)。 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正常儿童明显增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的诱发因素之一。过敏性紫癜无论是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或是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肠道菌群均有紊乱,而伴有感染者较无感染者有更严重的菌群失调。

过敏性紫癜 幽门螺杆菌感染 肠道菌群失调 微生态制剂

姜艳 黄永坤 娄俊丽 刘华 刘梅 李琪

昆明医学院附属昆华医院预防保健科,云南昆明 650031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650032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650032

国内会议

第六届全国儿科微生态学学术会议

深圳

中文

73-77

2008-11-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