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表土中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本文利用基于生理学的in vitro方法(PBET)研究模拟胃肠环境下,厦门市不同功能区20个表土样中两种毒性较强的重金属砷、铅和两种常量重金属铜、锌的生物可给性。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区重金属含量最高,农业区、风景区含量最低,重金属总量的分布与功能区关系密切,而与可给性无显著相关。不同重金属在胃与肠段的可给性水平差异显著,锌在肠阶段的可给性高于胃阶段,砷和铜在肠阶段的可给性水平则低于胃阶段,铅在两阶段的可给性水平无显著差异。连续浸提形态分析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表土中四种金属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比例低,不超过总量的5%,对生物体的直接毒性较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四种金属的形态分布与可给性水平显著相关,而土壤有机质、土壤pH及阳离子交换量对金属可给性影响较小。
生物可给性 形态分布 重金属 连续浸提 城市表土
芦敏 袁东星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厦门,361005
国内会议
大连
中文
532
2008-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