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理论的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引玉之砖
既管又理,是对管理的中文字面分析。英文方面,则与经验主义学派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字面上的分析远远不够,客观上体现为纷纭绚目的管理哲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务中利润往往被列为管理的第一视角。所谓“管理的欲望”,应该是指一种权力欲。同时,和谐的理念贯穿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管理追求1+1>2的效果,其间暗含着一种互动的视角。由利润的视角来透视管理,免不了要以经济为参照系。权力进入商业企业领域,则体现为公司政治和市场政治。所谓“和谐社会的构建”,暗示从和谐的视角来考量管理,更多地是选取了社会作为参照的标准。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容回避,德鲁克的《公司的概念》一书也在印证这种观点。本位主义是与互动相矛盾的管理现象,应对它要求以整个或更大的系统为参照,即系统观。建立在一般均衡之上的经济学分析是管理者重要的日常工具。管理实务中要形成权力上的牵制,不可出现极化—这就要诉诸政治学分析来实现。格局的合理搭配,即“衡平”,是贯穿于管理各个环节的考量依据。为达到“互动”或“他动”的目的,把管理对象放在系统内考察,“系统动力学”就成为了此时的分析工具。对分析工具的迷恋有技术主义与官僚主义的倾向。管理学科百花齐放,本文浅见认为:由利润、权力、和谐、互动四个不同的视角切入考察管理,要分别选取经济、政治、社会和系统作为参照系并运用相应的方法工具来进行分析。
管理学理论 经验主义学派 参照系
孙博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嘉应学院财经系 广东 梅州 514015
国内会议
太原
中文
1-11
2008-09-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