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沙门氏菌种特异性FQ-PCR建立及在阐明口服感染小鼠胃肠道侵染机制的的应用

为了认识肠炎沙门氏菌在胃肠道中的动态分布情况及其主要侵入位点,我们根据GenBank登录的肠炎沙门氏菌种特异性DNA序列建立了能特异检测该菌的FQ-PCR诊断方法,并利用该法检测经口服感染小鼠的胃肠道组织,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食道和胃。结果显示,胃肠道的所有位点均能检测到该菌;空肠和回肠在感染后8小时被检测到;18小时被检测到呈阳性的组织为胃;肠炎沙门氏菌的DNA 拷贝数在感染后24-36小时达到高峰,其中以空肠、回肠和盲肠的含量最高。感染2天后,肠炎沙门氏菌的数目开始下降或不能被检测到,但在感染后5天仍能在空肠、回肠、盲肠中呈阳性反应且盲肠的含菌量显著高于其它部位。本次研究结果能为更好地理解肠炎沙门氏菌在胃肠道中的侵染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并表明空肠和回肠为主要侵入位点。
FQ-PCR诊断 胃肠道 肠炎沙门氏菌 侵染机制
邓树轩 程安春 汪铭书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禽病防治研究中心, 四川 雅安,625014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禽病防治研究中心, 四川 雅安,625014 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四川 雅安,625014
国内会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第12次学术研讨会
新疆石河子
中文
105-111
2008-07-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