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ERIC PCR方法研究中国东南部副猪嗜血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特性
副猪嗜血杆菌是猪Glasers病的病原,能导致猪群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了解副猪嗜血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本试验采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PCR方法,在对15种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参考株鉴定获得15种不同ERIC PCR指纹的基础上,对分离自中国东南部发生Glassers病的不同猪场的111株副猪嗜血杆菌进行了指纹鉴定。结果显示:111株分离株显示出23种指纹图谱,前三种最流行的指纹图谱为ERIC-PCR XX(20/111),XXIII(9/111)和IV(8/111)。在111株分离株中,来自江苏的28株分离株表现出13种指纹图谱,来自江西的7株分离株表现出4种指纹图谱,来自安徽的10株分离株表现出6种指纹图谱,来自广西的20株分离株表现出9种指纹图谱,来自浙江的15株分离株表现出8种指纹图谱,来自上海的31株分离株表现出8种指纹图谱。指纹图谱XVI和XVIII仅在江苏流行,XIV仅在广西流行,XXIII仅在上海流行。该试验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副猪嗜血杆菌流行型的时空多样性,为今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提供了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副猪嗜血杆菌 ERIC-PCR分析 分子流行病学 指纹图谱 病原鉴定
李鹏 李军星 李玉峰 李文良 姜平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江苏 210095 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荆州,湖北 434025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江苏 210095
国内会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第12次学术研讨会
新疆石河子
中文
214-218
2008-07-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