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湿地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布与污染物关系研究

选择白洋淀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内部参与有机物质转化的磷酸酶、脲酶、β-葡萄糖苷酶,来认识土壤酶活性空间分布及其在湿地净化污染物过程所发挥的作用。2007年3~7月,在白洋淀芦苇湿地中进行逐月定期采样,对样品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湿地岸边带土壤中磷酸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自上而下有明显的递减规律,而且β-葡萄糖苷酶活性递减率大于磷酸酶活性,而脲酶活性垂直变化规律不明显;在水平方向,磷酸酶活性能较好地表征湿地土壤的污染和自净能力:酶活性高是对湿地土壤的高污染物浓度及可利用营养物质的积极响应;脲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与土壤有机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9和0.640;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97。
湿地土壤 磷酸酶 β-葡萄糖苷酶 土壤酶活性 空间分布
聂大刚 王亮 尹澄清 王为东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
国内会议
长春
中文
204-211
2008-07-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