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缬沙坦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ACAT-1和PPAR-γ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1)和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PPAR-γ)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以及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其影响。 方法: 24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8),缬沙坦组(n=8),高胆固醇饮食组(n=8),喂养12 周,进行血脂和主动脉内膜/中膜比值测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主动脉ACAT-1和PPAR-γ的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胆固醇饮食组和缬沙坦组ACAT和PPAR-γ含量显著增加(P<0.01,P<0. 05),ACAT在缬沙坦组的表达显著低于高胆固醇饮食组(P<0.01),而PPAR-γ在缬沙坦组的表达显著高于高胆固醇饮食组(P<0. 05),高胆固醇饮食组和缬沙坦组ACAT和PPAR-γ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性(P<0.05,P<0. 05);高胆固醇饮食组及缬沙坦组的血清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均无差别(各P>0. 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1)。缬沙坦组内膜/中膜厚度比值和粥样斑块面积显著低于高胆固醇饮食组(P<0. 05)。 结论:缬沙坦可能通过上调PPAR-γ的表达,抑制ACAT的表达水平从而起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 缬沙坦 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

马志强 成蓓 丁宇慧 曾永利

解放军161 医院心内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综合科,湖北 武汉430010

国内会议

湖北省微循环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年会、武汉微循环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

武汉

中文

150-158

2008-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