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时效问题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时效之三年及最长时效之二十年与立法目的而言,实在不相适应。基于环境污染损害间接性、复杂性、长期性、潜伏性、因果关系模糊性、证据获取困难性、当事双方实际诉讼地位的不平等性等原因,学界多建议延长其最长诉讼时效至30 到50年,但缺乏合理性依据分析及充分的中外司法判例参考。在不改变现行诉讼时效期间及“有明确的被告人”之起诉条件规定的情况下,改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时效之“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为“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并致害人时起计算”,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问题,且可以适用于环境破坏损害赔偿诉讼。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 诉讼时效 最长时效

张景明

山东大学 威海分校法学院,264209

国内会议

2007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

武汉

中文

503-508

2007-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