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不称,大辩不言”——中国哲学中的“言意之辨”初探

“言意之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论争之一,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指语言与思想的关系问题。早在先秦时期,言意问题就得到了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思想家的普遍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关涉到语言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表现终极的“道”,“道”究竟如何言说,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体认“道”等重大哲学问题,人类之形而上追求的天性在言意问题的讨论中被充分地展示出来。本文从名实关系的探讨入手,分析了“言意之辨”的深刻内蕴,并尝试着由此去探讨言道关系。得出了语言既敞开了道,照亮了存在,又由于自身的分限,遮蔽了道的整全,这样的结论。
中国古代哲学 言意之辨 名实关系 言道关系 思想体系
孙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100875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98-402
2009-05-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