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缺血性肠病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是肠血管功能或形态变化等原因所致的肠壁血液灌注不良而引起的肠壁缺血性病变。病变局限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此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累及结肠,故又称为缺血性结肠炎。是临床上严重的急腹症之一,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是不容忽视的消化系统严重疾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本文探讨了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多年来由于对本病缺乏认识,造成延诊误诊机会较多。一旦发生广泛肠坏死,其预后凶险。采用迅速而有效的检查手段,及时作出明确判断,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胃肠道粘膜是一个重要屏障,尤其是小肠粘膜的代偿能力更差。其功能障碍将引起一系列改变,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故对本病的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尤为重要。

肠道疾病 肠壁缺血 临床诊治

姚宏昌 陈欣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消化科 天津市第一医院肝病科

国内会议

第三届全国消化内科危重疑难少见病学术大会

北京

中文

54-68

2009-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