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典型土壤中外源镍污染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研究
镍矿开采、金属冶炼、电子废弃物拆解与堆存以及垃圾填埋等均可导致土壤发生镍污染。通过开展镍污染土壤的生态毒理研究,获取基于我国典型土壤类型的污染物基础生态毒理数据,是开展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价和构建土壤生态筛选基准的重要依据。本文依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蚯蚓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镍在湖南红壤、重庆紫壤、河南潮土、吉林黑土、浙江水稻土、新疆灰漠土、北京褐潮土以及陕西黄土等8种土壤中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镍在不同类型土壤中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差异较大,其在湖南红壤、重庆紫壤、河南潮土、吉林黑土、浙江水稻土、新疆灰漠土、北京褐潮土和陕西黄土中的LC50分别为243.8、649.1、897.2、1036.2、ll 14.6、1206.0、1258.9和1262.3mg.kg-1。将镍的LC50与主要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和黏土含量)进行直线回归相关分析,发现土壤pH值是导致不同类型土壤中镍对蚯蚓毒性差异的主要因素,随着土壤pH值的增大,镍的LC50值也趋于升高,两者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赤子爱胜蚓 急性毒性 外源镍污染 土壤污染
周娟 颜增光 关亮 蒋金炜 汤清波 李发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北京 100012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郑州 45000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北京 10001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北京 100012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郑州 450002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30-238
2008-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