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苯妥英钠中毒致小脑性共济失调8例分析

目的:苯妥英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癫痫药物之一,大剂量使用容易蓄积中毒。临床报道其血浓度与临床中毒表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总结分析本院苯妥英钠中毒患者的资料,以期加深对苯妥英钠中毒的进一步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2—2008年收治的8例苯妥英钠中毒患者的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中毒症状、与剂量的关系及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分析。 结论: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又称大仑丁,二苯基海因,自从1938年问世以来,凭借其疗效可靠,价格低廉的优势,作为临床上最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己经有半个多世纪。它的抗癫痫作用机制较复杂,治疗浓度时能选择性地阻滞L型和N型Ca2+通道,较高浓度还能阻滞K+外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其抗癫痫作用较强,是治疗大发作的首选药;对局限性发作与精神运动性发作疗效次之,对失神发作无效。起效缓慢,连续应用数天后才出现疗效。本品在肝内代谢,其清除动力学较为复杂,血药浓度在lOmg/L时,清除呈线性关系;血药浓度升高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下限时,清除即以非线性动力学或饱和动力学进行。苯妥英钠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其治疗的血药浓度一般为lOmg/L,大于20mg/L时发生眼球震颤,大于30mg/L时出现共济失调,大于40mg/L时可以出现神经错乱,大于50mg/L时可以出现昏睡甚至昏迷,故需检测血药浓度,随时进行剂量调节。苯妥英钠中毒主要出现小脑损害,会出现眩晕,小脑性共济失调,水平性眼震,构音障碍,意向性震颤,四肢肌张力及健反射低,指鼻,轮替,跟膝胫试验(+)。从本院入院的病例来看,症状基本相符,但有2例病人主要表现为躯干共济失调,四肢键反射增高,踝阵挛(+)。目前,苯妥英钠引起的小脑损害的原因尚有争议,但多数认为苯妥英钠对小脑神经细胞,特别是浦肯野氏细胞有毒性作用,从而导致了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发生,小脑浦氏细胞和颗粒细胞是苯妥英钠特异性结合部位,可使小脑神经元点燃率增加,长期使用还可导致小脑萎缩,从而发生小脑不可逆的损害。苯妥英钠中毒时出现共济失调症状时有时与小脑血管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共济失调很难鉴别,特别是在病人的用药史不明确的时候,本研究中误服的病人就是因为隐瞒病史,没有承认自己服用复方妥因麻黄茶碱片,导致在诊断时出现困难。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共济失调的病人,要考虑到苯妥英钠中毒的可能,必要时要检测血药浓度。

苯妥英钠 药物中毒 小脑性共济失调 抗癫痫药物 临床诊断 血药浓度检测

胡亚会 李新 邱伟庆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国内会议

2008天津市老年医学学术年会

天津

中文

240-241

2008-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