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结晶型硫化镍及反式-BPDE恶性转化16HBE细胞hMSH2基因甲基化的研究

目的:对结晶型硫化镍(NiS)和反式二氢二醇环氧苯并芘(anti-7,8,-dihydrodiol-9,10-epoxide benzo(a)pyrene,BPDE)恶性转化及接种裸鼠成瘤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hMSH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进行研究,探讨镍及反式-BPDE的表遗传致癌机制。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晶型NiS和反式-BPDE恶性转化及成瘤的16HBE细胞hMSH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及其mRNA和蛋白表达,并用去甲基化因子5-Azac(5-Aza.2’-deoxycytidine)处理有异常甲基化的细胞。结果:结晶型NiS和反式-BPDE恶性转化及成瘤的16HBE细胞hMSH2基因启动子区存在CpG岛的高甲基化;与非转化161-IBE细胞比较,转化及成瘤的16HBE细胞hMSH2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有异常甲基化的细胞经去甲基化处理后甲基化消失。结论:结晶型NiS和反式-BPDE恶性转化及成瘤的16HBE细胞hMSH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高甲基化使其mRNA表达下降,并可能导致hMSH2基因表达抑制,这可能是结晶型NiS及反式-BPDE诱导16HBE细胞转化和成瘤的一种表遗传致癌机制。甲基化的可逆性对今后研究其表型逆转以及药物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

hMSH2基因 基因甲基化 结晶型硫化镍 反式-BPDE

刘莉莉 陈家堃 黄建勋 吴中亮 宋向荣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毒理科,广东 广州 510300 广州医学院化学致癌研究所

国内会议

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委会联合免疫毒理专委会、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突、致畸、致癌专委会2008年全国学术会议

兰州

中文

269-274

2008-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