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负效应分析——以山西煤炭业矿难信息公开为例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关于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公开负效应的扩散和信息传播的角度出发,首先以太原科技大学的1000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总结出信息公开负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一,效应的正负方向Ⅰ,表示信息公开后效应的正负,设值在-1和1之间;第二,效应扩散的频率(人们之间关系的接触程度)K,即信息扩散的频率,表示人们之间关系的接触程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公众交往频繁程度;第三,效应扩散的可能性大小P,它与信息本身性质、信息公开的时机选择、信息公开时的环境状态等因素有关;第四,效应的扩散时间T,它对负效应的累积大小有重要影响;第五,信息公开负效应的转换系数λ,即公众获知政务信息后产生负效应的特定机制,亦即公众获知该信息后多大程度上产生负效应。其次,本文在合理化的前提下构建了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负效应模型:S=I·K·P·T·λ(其中S表示信息负效应的累积大小)。最后本文又随机调查了太原市的2000名公众来重新收集数据,对负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的结果表明:从时间纵向上看,每一个调查案例的负效应都是累积增加的,但增加速率因为信息公开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呈现出非线性特征;从横向比较上看,由于每个案例本身的信息特性和公众的偏好等不同,决定了其各自负效应的大小不同,但总体上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电子政务 信息公开 负效应模型 信息扩散
杜战其 薛耀文 张朋柱
太原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5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554-559
2008-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