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室速的分子消融

心脏性猝死是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导致心脏性猝死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通常起源于梗死瘢痕区的边缘。对于心肌梗死的这些危险人群,主要的治疗就是置入ICD或和导管消融术。2006年11月Sasano等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报道了分子消融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实验研究,这项工作打破了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传统的治疗观念,从分子水平敲开了室性心动过速治疗的大门,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曙光。本文对心律失常分子治疗进行概述,介绍了室速分子消融的方法及评价,并分析其机制。

心脏性猝死 室性心律失常 梗死瘢痕区 导管消融术 心动过速

张萍

国内会议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昆明

中文

400-402

2009-05-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