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大园坪东汉青瓷胎、釉及其工艺的研究

小仙坛窑址位于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上浦镇四峰山,20世纪70年代李家治等对小仙坛东汉越窑青釉的科学技术研究,为我国在公元2世纪前后东汉时期已烧制出瓷器提供了证据。近年来曹娥江沿岸陶瓷考古又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2005年有关单位对邻近小仙坛窑址的上浦镇四峰山大园坪东汉窑址进行发掘,揭露出2条龙窑及出土大量器物。其烧造种类丰富,质量好,出土产品有罐、洗、碗、钵、瓶等10多个品种,均为东汉中晚期生活和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器物。出土文物制作规整、釉色纯正、纹饰精美,是越窑成熟瓷器的典型代表。足可以与小仙坛窑址相媲美。为充分了解上虞曹娥江流域青釉瓷发展状况以及越窑青釉瓷早期工艺技术形态,本项研究在有关文献基础上,通过4件大园坪东汉窑址出土青釉瓷片的实验,探讨大园坪东汉越窑青釉瓷工艺技术及相关问题。

青瓷胎 越窑青釉 东汉时期 工艺技术 青釉瓷片

徐霁明 李伟东 罗宏杰 张东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 200050,中国 上海博物馆,上海 200003,中国

国内会议

2009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ISAC”09)

北京

中文

135-143

2009-03-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