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在萨迈拉发现的中国长沙窑伊拉克复制品及中国三彩器皿的工艺研究

在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博特博物馆的收藏品中,有一组重要的陶瓷碎片来自公元9世纪中叶伊拉克中部萨迈拉。这些碎片是由学者F.Sarre和E.Herzfeld在1912—1913年发掘,并在1921年捐赠给了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博特博物馆的。这些收藏品包括中国出口的炻器和瓷器的若干样品,以及由低温原料制成的各种中国器皿的仿制品。在这些收藏品中,有9世纪中国长沙窑制品的某些伊拉克复制品——既有黄褐色一褐色,又有绿色一白色的“泼釉”品种以及中国北方三彩器皿复制品。1件黄褐色伊拉克的仿制品的碎片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具有这种风格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精陶没有几件完整的样品能幸存下来,其碎片显示了非同一般的技艺,使中国陶瓷原件的釉和式样都得以完全重现。通过对来自萨迈拉的8块伊拉克碎片的微样扫描电镜分析发现了使用4种坯体,基本上均属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冲积平原的岩相结构,但许多样品则显示出少量块滑石和(或)玻璃粉末的添加料。3块碎片上使用的白色化妆土为石英加黏土和富石英类型,前者还用来使带铜绿斑点的白釉轻度失透。经过试验的大部分伊拉克碎片(8片中占7片)具有高铅或铅一碱的组成,惟1片样品属碱石灰型釉。氧化锡在伊拉克则用作“长沙式”绿白器皿的釉失透剂,同时也用于调变仿仿长沙黄褐釉的特色。釉色料经证实为铁、铜和锰的氧化物,估计铜绿釉的主要色料为氧化黄铜。所有这些不同的原料、釉型和坯型都被千方百计、各显才艺地用上了以便仿效中国进口原件的特色,力图以假乱真。本文还对1块埃及Fustat九世纪遗址出土的中国长沙碎片和从勿里洞沉船(约公元826年)取出的1块绿色铅釉碎片进行了分析以作对比。

长沙窑 复制品 三彩器皿 低温制成 铜绿釉 氧化黄铜

Nigel Wood Chris Doherty Mariarn Rosser Owen 谭浩然 刘泽墉 邓泽群 谭浩然

Research Laboratory for Archaeology and the History of Art, Oxford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Westmins Research Laboratory for Archaeology and the History of Art, Oxford University Middle East Collection,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U.K.

国内会议

2009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ISAC”09)

北京

中文

154-180

2009-03-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