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绳纹陶器:人类长途迁移的标志?

包括印度恒河平原中部和北方Vindhyan中央地区最早的农业社会遗留物在内的早期遗址的考古发掘所发现的陶器作坊中发现有与众不同的陶器,其外表面上有绳纹的痕迹。这些陶器一般称为绳纹陶器。这种绳纹通常在两种陶器上出现,即:粗糙的红陶器和黑一红陶器制品。绳纹的深度和图案表明不同遗址和不同地区的年代变化。使用惯常的和AMS放射性碳确定了包括这种陶器在内的出土文物的年代约在BC 7~8千纪。在这一方面,SantKabir Nagar区的Lahuradewa遗址及Allahabad区的Jhusi和Koldihwa遗址(均属北方邦)是最重要的遗址。与如此早期的绳纹陶器有关的文化遗存还包括凯尔特石器、骨质制品、有孔小珠、碳化了的植物群和动物群遗骸及埋柱桩的洞穴,它表明存在用木柱和用泥抹的芦苇屏板等等制成的圆形和椭圆形棚屋。植物群中最重要的证据是驯化了的稻米(Oriza sativa)。在上述恒河平原和Vindhyan高原地区的许多考古遗址都发现了早期绳纹陶器。绳纹陶器的传统在以后的不同文化时期中一直延续了好几千纪。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早期考古遗址出土的绳纹陶器也有报道,这些早期考古遗址位于印度东北地区、东南亚的泰国-柬埔寨-越南和中国的玉蟾岩(湖南道县)等与种植稻米的碳化遗存有关联的地区。在中国,某些出现这种聚合在一起的文化遗物的遗址据称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以上。某些学者持有这样的意见:大约在BC 3000年随着从中国南部或与东南亚交界地区的讲扪达语人的迁移,稻米的耕作/驯化传播到了印度的恒河平原。绳纹陶器在恒河平原的存在常常被引述为这种迁移的标志。不同地区、不同地理单元和不同大陆的文化相互影响是一种十分自然的现象。这些相互影响留下了它们的各自的文化遗存的痕迹,包括陶瓷行业。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互相影响的证据应该存在于相互影响的地带。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并且其痕迹应存在于整个相互作用的地带。鉴于已有的南亚、东南亚和东亚的考古记录,对讲扪达语的早期农民移居的看法有必要在这一方面进行回顾。除此以外,对稻米种植的年代文化的来龙去脉以及对各自地区的陶瓷行业(特别是绳纹陶器)的比较研究可能会提供某些线索和提示。由于持有上述观点,本文目的是为了对貌似有理的迁移论进行评估,对古代稻米的种植/驯化以及绳纹陶器(在恒河平原中部和Vindhyan地区)的重要特点进行讨论,并盼望从参加本研讨会的渊博的学者那里获得更多有关他们在不同的遗址发现的类似陶器的信息。

绳纹陶器 人类迁移 考古遗址 恒河平原 文化遗存 植物群

Rakesh Tewari 226 001, India 刘泽墉 谭浩然 邓泽群 谭浩然

U. P. State Archaeology Department, Roshan-ud-daula Kothi, Kaisarbagh, Lucknow ( U. P)

国内会议

2009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ISAC”09)

北京

中文

486-503

2009-03-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